4+7城市帶量采購文件出臺后,有分析說會打擊花大價錢做一致性評價企業(yè)的積極性。如果看了采購文件中殘暴的比價入選規(guī)則,這個說法乍一聽挺對,但實際上也有反駁之處。
首先,仿制藥企業(yè)做一致性評價的“積極性”來自哪里?難道是為了通過以后漲價?這個想法可能從一開始就不那么ZZ正確。從政策走向來看,一致性評價為《4+7城市采購文件》的出臺奠定了基礎(chǔ),受傷最深的顯然是過專利期的原研藥。他們要么降價不力,乖乖把市場份額割讓給國內(nèi)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企業(yè),要么大幅降價跟國內(nèi)仿制藥企業(yè)一個層次和待遇。光腳也好,穿鞋也好,現(xiàn)在國家給了政策,給了采購量的保證,不是說打擊國內(nèi)企業(yè)做一致性評價的積極性,如果不積極,連上場一起玩的資格都沒有。實際上,還是過去賺錢太容易了。
其次,企業(yè)做一致性評價花的“大價錢”到底是多大?都在說臨床試驗機構(gòu)資源要靠“搶”,都說BE試驗的成本在飆升,但這些數(shù)據(jù)都是別人PPT或嘴上的一些推演,關(guān)于具體品種一致性評價成本的準確數(shù)據(jù)似乎還從沒見有人盤點總結(jié)過。
截至目前,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有89個(不包括按新化學注冊分類獲批的仿制藥,按品種計,不同廠家分開計算)。部分上市公司在公告自己好消息的時候,也會捎帶著透露一下一致性評價的研發(fā)投入,今天我們就以上市公司主動披露的數(shù)據(jù),看一下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都花了多少錢。
1. “多快好省”的選手
在冒出黑天鵝之前,華海是這輪藥改的受益者。出于對政策的精準把握以及前期積累的制劑國際化優(yōu)勢,華海大干快上頗為決絕,而且多快好省,很快便在一致性評價中一騎絕塵。
一致性評價成本低于400萬元的品種
單位:萬元
說明:不包括未公告研發(fā)費用的品種;不包括非上市公司的未公告品種
從數(shù)據(jù)上看,華海目前有8個品種通過一致性評價,最多的一個才336萬元,可謂是氣死同行。而且華海這幾個品種在國內(nèi)的市場份額幾乎空白,一致性評價的成本又幾乎可以忽略不計,正是分析師口中“光腳”的人。。。當然這些同行里面應(yīng)該不包括常州制藥的卡托普利片,只用了308萬就完成了一致性評價任務(wù),保住一個2017年銷售額7887萬元的品種。
2. “中規(guī)中矩”的選手
做一致性評價費用預測的時候,主流選手都是按一個BE試驗300萬來測算,同時不能保證一次成功就要做2次BE的預算,加上藥學、預BE、注冊費用,600萬元的花費算是保底預算。這樣的話,下面這些研發(fā)費用在600-900萬之間的品種就算是中規(guī)中矩了。
一致性評價成本600-900萬元的品種
單位:萬元
說明:不包括未公告研發(fā)費用的品種;不包括非上市公司的未公告品種
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,同樣是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10mg,科倫藥業(yè)就比洞庭藥業(yè)少花了280萬。恒瑞厄貝沙坦片886萬的費用如果跟華海比起來那自然是不好意思再打招呼了。
3. “難言之隱”的選手
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幸福都是相似的,不幸則各不相同。對于花費超出900萬元的品種,可能每個項目都有自己在成本上的“難言之隱”。常見的情況包括:1)品種要變更生產(chǎn)工藝,使用了更貴的原、輔料;2)對于高變異品種,如果既做餐前、又做餐后,對臨床樣本數(shù)量的要求更高,會導致成本飆升;3)對于一些高難度品種,需要進行大量的藥學和預BE摸索工作,而且可能正式BE時候也不能一次順利成功……下面表格羅列了幾個花費超過900萬的品種,不過在成本原因上大家無需對號入座。
一致性評價成本900萬元以上的品種
單位:萬元
說明:不包括未公告研發(fā)費用的品種;不包括非上市公司的未公告品種
由于樣本量的限制,本文對一致性評價成本的概述僅限于此。在此想表達的觀點是:中國仿制藥行業(yè)集中度的提升是必然趨勢,正如政策專家老壞所說的“通過一致性只是及格線”,雖然有些品種的一致性評價工作真得并不好做,但恰恰這類品種才是一家仿制藥企業(yè)的壁壘和競爭力所在。
合作咨詢
肖女士
021-33392297
Kelly.Xiao@imsinoexpo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