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類嬰兒期是怎么學習語言的?英國《自然·神經科學》雜志12日發(fā)表的一項研究稱,年幼的鳴禽在學習附近成年鳥的歌聲時,其聽覺皮層的深層神經元會對這種歌聲的聲學特征產生調諧。這項研究強調了聲音交流如何塑造鳴禽的聽覺編碼,更重要的是,其表明類似的過程也可以幫助人類在幼年時學習言語。
人類和鳴禽均通過嬰兒期所體驗的聽覺提示,開發(fā)出終身的聽力和溝通能力。因此,人類的聽覺皮層更傾向于響應言語而非其他聲音。類似地,鳴禽的聽覺皮層更傾向于響應同類的歌聲而非合成的聲音。但是,這種調諧是在生命初期便已固定下來,還是以一種物種特異性的方式發(fā)展形成,目前仍未可知。
此次,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莎拉·烏雷和喬登·摩爾以兩種鳴禽——斑胸草雀以及長尾草雀為對象,研究了它們的歌聲演變和聽覺皮層內的神經元調諧。有些鳴禽學習同類的歌聲,而有些則由來自第三種物種的養(yǎng)父母——十姊妹(一種有群居習慣的雀類,常常作為其它小型鳥的假母)的“調教”。
研究人員發(fā)現(xiàn),幼鳥會學著模仿養(yǎng)父母的歌聲,而且它們的聽覺皮層神經元,會對所學歌聲的特定聲音產生調諧——這一點獨立于養(yǎng)父母的物種類型。
研究人員總結表示,這些發(fā)現(xiàn)揭示了鳴禽早期的聲音交流是如何塑造“聽覺編碼”的。同時也表明:類似的過程或可以解釋為什么將幼年孩子置于語言特異性的聲音環(huán)境,可以預測其成人的言語知覺。
合作咨詢
肖女士
021-33392297
Kelly.Xiao@imsinoexpo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