膠質母細胞瘤(GBM)是成年人中最常見、最 具侵襲性的惡性腦腫瘤。GBM患者在確診后通常只能存活12-18個月。盡管經(jīng)過了幾十年的研究,但GBM尚無已知的治愈方法,而且已批準的治療方法(例如手術、放療和化療)在延長預期壽命方面效果有限。
CAR-T細胞療法通常通過對患者的T細胞進行基因工程改造,使其能夠識別特定腫瘤細胞,進而在回輸?shù)交颊唧w內(nèi)后殺傷腫瘤細胞。目前FDA已批準了6款CAR-T細胞療法用于治療幾種血液類腫瘤,但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開發(fā)能夠識別并殺傷實體瘤(例如膠質母細胞瘤)的CAR-T細胞療法。
最近,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 Medicine 期刊發(fā)表的一項1期臨床研究顯示【1】,靶向兩種腦腫瘤相關蛋白(EGFR和IL13Rα2)的雙靶點CAR-T細胞療法,可能是一種有前景的策略,可減少復發(fā)性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腫瘤生長。
2024年12月9日,賓夕法尼亞大學醫(yī)學院宋洪軍教授、明囯莉教授等在 Cell Stem Cell 期刊發(fā)表了題為:Patient-derived glioblastoma organoids as real-time avatars for assessing responses to clinical CAR-T cell therapy 的研究論文。
該研究表明,患者來源的膠質母細胞瘤類器官(GBO)可作為評估臨床CAR-T細胞療法效果的實時化身(real-time avatars)。
具體來說,該研究首次使用從膠質母細胞瘤(GBM)患者的腫瘤中創(chuàng)建的在實驗室培養(yǎng)的類器官,實時準確地模擬患者對CAR-T細胞療法的應答。該類器官對治療的反應能夠反映患者大腦中實際腫瘤的反應。也就是說,如果該類器官在治療后縮小,那么患者大腦中的實際腫瘤也會縮小。
患者來源的腫瘤類器官已被用于疾病建模和臨床前研究,但很少在臨床中實時應用于幫助解讀患者對治療的反應。
該團隊近期完成的一項1期臨床試驗顯示,雙靶點CAR-T細胞療法——CART-EGFR-IL13Rα2,顯示出了對膠質母細胞瘤的治療希望。
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宋洪軍教授表示,很難測量膠質母細胞瘤(GBM)患者對治療的反應,因為我們不能定期對大腦進行活檢,而且很難在磁共振成像(MRI)上從治療相關的炎癥中鑒別腫瘤的生長。而這些類器官非常準確地反映了個體大腦中發(fā)生的情況,希望這些類器官在未來可幫助了解每個患者明顯復雜的腫瘤,并迅速確定哪種療法對患者的個性化治療最有效。
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明國莉教授表示,膠質母細胞瘤(GBM)如此難以治療的原因之一是因為這種腫瘤非常復雜,由幾種不同類型的癌細胞、免疫細胞、血管和其他組織組成,通過從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獲取的實際腫瘤的小碎片(而不僅僅是一種癌細胞)中生長出來的類器官,可以反映腫瘤在患者體內(nèi)的存在方式,以及腫瘤生長的微環(huán)境,這是其它膠質母細胞瘤模型所不具備的。
膠質母細胞瘤(GBM)的一線治療是通過手術切除盡可能多的腫瘤。在這項研究中,研究團隊利用6位復發(fā)性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腫瘤組織創(chuàng)建了患者來源的膠質母細胞瘤類器官,這6位患者參與了此前的雙靶點CAR-T細胞療法的1期臨床試驗。
在實驗室里培養(yǎng)足夠的膠質母細胞瘤細胞來測試治療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,而類器官可以在2-3周內(nèi)生成,與此同時,患者從手術中恢復。
接下來,研究團隊同時使用雙靶點CAR-T細胞治療這些患者和類器官。結果顯示,這些類器官的治療反應與患者大腦中的腫瘤反應相關。當類器官顯示出腫瘤細胞被T細胞破壞時,通過磁共振成像(MRI)發(fā)現(xiàn)患者的的腫瘤體積也縮小了,腦脊液中的CAR-T細胞的存在也增加了,表明治療達到了目標。
使用雙靶點CAR-T細胞治療的患者來源的膠質母細胞瘤類器官。T細胞(紅色)浸潤腫瘤類器官并殺死腫瘤細胞(藍色),黃色表示死亡細胞。
CAR-T細胞療法在治療膠質母細胞瘤(GBM)的一個常見問題是神經(jīng)毒性,即毒性物質改變了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的活動,會破壞或殺死腦細胞。
該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在類器官和患者的腦脊液中,反映毒性的免疫細胞因子水平相似。兩種水平在治療結束后1周均下降,這表明這些類器官還可以準確模擬患者在治療中的神經(jīng)毒性風險,并幫助臨床醫(yī)師確定CAR-T細胞的合適劑量。
總的來說,這項研究表明,該研究開發(fā)的患者來源的膠質母細胞瘤類器官是一個強大且準確的工具,可以幫助我們理解CAR-T細胞治療腦腫瘤時到底發(fā)生了什么。這些類器官不僅可以幫助對膠質母細胞瘤患者進行個性化治療,還有助于加深我們對如何戰(zhàn)勝和摧毀膠質母細胞瘤這種復雜且致命的癌癥的理解。
論文鏈接:
1. 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591-024-02893-z
2. https://www.cell.com/cell-stem-cell/abstract/S1934-5909(24)00409-0
合作咨詢
肖女士
021-33392297
Kelly.Xiao@imsinoexpo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