肺癌是全世界發(fā)病率最高的癌癥,也是全世界癌癥死亡的最主要原因,世界衛(wèi)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(gòu)(IARC)于 2024 年發(fā)布的最新評估數(shù)據(jù)顯示,肺癌每年新增 248 萬例,導致 180 萬人死亡。
非小細胞肺癌(NSCLC)占肺癌病例的 85% 以上,是肺癌致死的主要原因。近年來,靶向治療和免疫療法取得了長足發(fā)展,但大部分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會產(chǎn)生耐藥性。因此,發(fā)現(xiàn)具有新機制的治療藥物具有重要意義。
2025 年 10 月 16 日,中山大學尹勝教授團隊(黃家洛、吳雷名為論文第一作者)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上發(fā)表了題為:A small molecule targets LIC1 to suppress lung tumor growth by inducing autophagy 的研究論文。
該研究從大戟科植物的內(nèi)生真菌中分離并通過化學修飾獲得一個在體內(nèi)外具有強效誘導非小細胞肺癌(NSCLC)細胞自噬性死亡的小分子——DAA,并進一步揭示了其直接作用靶點——LIC1。這項研究將 LIC1 定義為非小細胞肺癌(NSCLC)的一個新的治療靶點,突顯了 DAA 作為一種自噬誘導劑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潛力。

在特定生物環(huán)境中誘導細胞自噬的小分子,能夠提供極有價值的化學探針和潛在的抗癌療法。
在這項最新研究中,研究團隊對 53 種大戟科植物的內(nèi)生真菌的代謝產(chǎn)物進行活性篩選,從中發(fā)現(xiàn)了一系列具有抗非小細胞肺癌活性的四氫蒽醌類小分子化合物,其中,化合物 DAA(3,4-diisobutyryl derivative of auxarthrol A)活性最強。
DAA 在非小細胞肺癌(NSCLC)腫瘤中展現(xiàn)出顯著的抗腫瘤功效,并使腫瘤對于抗 PD-1 免疫療法更敏感,且對正常肺成纖維細胞毒性較小。
通過光親和標記法,研究團隊確定了 LIC1 是 DAA 的直接作用靶點。研究團隊進一步發(fā)現(xiàn),LIC1 在非小細胞肺癌腫瘤中過表達,并且與不良預后相關(guān)。
從機制上來說,DAA 對 LIC1 的靶向作用顯著破壞了 LIC1 與應激感應效應器 RuvBL1 之間的相互作用,這反過來又增強了下游由 GCN2-eIF2α-ATF4 信號軸介導的綜合應激反應(ISR),最終促進自噬性細胞死亡。

總的來說,這項研究將 LIC1 定義為非小細胞肺癌(NSCLC)的一個新的治療靶點,并突顯了 DAA 作為治療該疾病的有前景的自噬誘導劑的潛力。
論文鏈接:
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589-025-02040-w
合作咨詢
肖女士
021-33392297
Kelly.Xiao@imsinoexpo.com
2006-2025 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版權(quán)所有(保留一切權(quán)利)
滬ICP備05034851號-57